以前在念書的時候,還記得長輩、師長常常重複幾句話:
「要好好念書,以後才不會做工。」(這是我爸常說的)
「學生的本分就是好好念書」。(這是師長常說的)
甚至,還有這句「如果你們到大學畢業之前都沒有談戀愛,我就給你們一人(所有孫子孫女)20000元。」(這是我外婆在我們國中時說的)
對於青春、青澀的時期,說不准談戀愛,實在太強人所難了,尤其我對於戀愛充滿著期待與憧憬,想當然爾,是沒有順利領到這筆金額不小的紅包。
目前,已經奔向35歲的我,至今仍疑惑著,我的人生要什麼?我至今這樣生活真的沒問題嗎?我是不是忽略了什麼?生於這個世間,我有達成什麼任務嗎?我有對社會帶來幫助嗎?
這些問題自我30歲後,每天向我襲來。似乎找不到答案的我,開始回想以前所有最印象深刻的事情。
小學時期
國小低年級,還記得每天最期待的就是去學校找朋友玩,每天都很開心,不知道壓力是什麼鬼東西。只要寫完功課,剩下的就是玩樂+電視。
國小中高年級,才發現「比較」這件事的重要性。在學校裡,大家"比較"著自己考試的成績,"比較"著跑步的成績,接力賽用"比較"成績的方式,安排棒次。在媽媽、阿姨們的聊天內容中,總是會聽到大家細數著自己孩子出色的表現,在學校的名次,與學了什麼新才藝。
「比較」這件事,從那時候就深植入生活中。當時覺得只要做好自己該做的就好了吧~沒有想太多的我,遇到了一個重大決定。
國中時期
國中這個時期很妙,很多同學都為了理想的高中做準備,而我開始為大學做準備。
因為我決定考音樂系為目標。
其實,有了這個選擇也是矇矇懂懂,因為以下這串對話。
國二的某個假日早上或下午(年代久遠,已忘)
媽媽說了一句話:「你以後想要做什麼?我覺得你可以想想大學要讀什麼了。」
我說:「不知道耶,沉思一下...」
媽媽問:「還是,要讀商學院,媽媽覺得讀一點商學知識是好的。」
我沉思一下後說:「我之前的願望是想當老師」
媽媽問:「哦,你想當什麼樣的老師?學校老師嗎?」
媽媽沉思了一下後說:「既然你從小學鋼琴,要不當音樂老師,像你們鋼琴老師這樣,你覺得如何?」
我想了想說:「好像可以耶」
(年小無知的我,幻想起優雅彈琴教書的模樣,羨慕極了)
因為這段對話開始了我漫長的學琴之旅
(當然比起從國小就音樂班的同學來說,一點也不長)。
完全沒有想後果的我,因為覺得有趣而踏入音樂的領域,一開始一切都好新奇,但是時間越久就越覺得,這也太累了。高中我考上了普通班(高中位於新北市),每周下課後,就是學習音樂的時間,每周一次到長笛老師位在台北市的工作室上課,一周復一周,假日還要去鋼琴老師那邊學習鋼琴、樂理、視唱、聽寫。
順帶一提,我是開始準備後才發現,原來考音樂系要兩種樂器,一個主修,一個副修。鋼琴不慎理想的我,選了從國二才初學的長笛當作主修樂器,現在想起來,雖然是一個策略(當年的長笛跟鋼琴比較起來,競爭力會小很多),但是也真是一個大冒險。
平常普通班的課業就覺得壓力大,何況每天晚上回家,除了寫功課外,還不能休息,要繼續練習鋼琴、長笛,甚至還要抽時間複習樂理。(話雖如此,仍是常常偷懶,哈哈)
就這樣國中到高中三年的準備期,終於讓我考上夢寐以求的科系「音樂系」。
以為到這裡就一帆風順了嗎?(我當時也的確是這麼想的~考上就鬆了一口氣)
不過,艱難的道路是從現在才開始…下一篇再娓娓道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