秘密|學會一件事,生活減輕9成以上的壓力,心情更加踏實舒坦

70%以上的人在日常人際關係中,對他人的行為或意見感到壓力。

然而,有一個心理學概念可以讓我們脫離這些不平靜,它就是「課題分離」。

  

  最近,有沒有感覺自己的情緒常常被人事物拖著走?

  你是否對於一些人的評論而感到困擾?

  並非只有你會有這樣的經驗。據調查顯示,70%以上的人在日常人際關係中,對他人的行為或意見感到壓力。然而,有一個心理學概念可以讓我們脫離這些不平靜,它就是「課題分離」。

  「課題分離」是從《被討厭的勇氣》這本書讀到的概念,書中善用一位提倡阿德勒心理學的學者與學生的對話,讓「課題分離」的概念是由淺入深,並且用比較淺顯輕鬆的方式敘述!

暢銷書《被討厭的勇氣》

內容簡介:

  1. 本書以對話形式深入淺出地介紹阿德勒心理學

 2. 強調「課題分離」的重要性,教導讀者如何擺脫他人期望,活出自我。

作者:岸見一郎、古賀史健

出版社:究竟

什麼是「課題分離」?

  「課題分離」來自阿德勒心理學,概念是:將人生中所面臨的困難,清楚判斷,分為自己或他人負責的概念。簡單來說,每個人均需對自己的行為和結果負責,但不對他人的行為負責。

  這是一個放下和自由的理念,課題分離最基本的問題就是:這是誰的課題?誰需要為這件事負責?

害怕被討厭的心理來源

  害怕被討厭是人類的本能,因為我們天生是群居動物,需要歸屬感和社會認可。然而,這種恐懼有時會演變成過度迎合他人,甚至失去自我。以下舉三個方向,是常造成我們心理壓力的來源。

1. 社會文化影響

  在許多文化中,個人價值與他人的評價息息相關。根據美國心理學會(APA)2021 年的研究,超過 50% 的人承認自己會因害怕被討厭而改變言行,即使這不符合自己的真實想法。這同時也是我們從幼兒到成人階段,一直備受考驗的問題。

2. 成長經驗

  童年時期若經常被告知「要讓大家喜歡你」、「別讓爸媽失望」,尤其亞洲社會的價值觀,覺得需要「讓別人看起來很好相處」、「要乖」、「要聽話」等等…這些不陌生的台詞,想必大家小時候都有聽過!

  這些台詞在生活中似乎是理所當然,卻使人更容易害怕衝突和被討厭。這些觀念會根深蒂固,延續到成人,出了社會後,更容易陷入討好模式,「迎合上司」、「迎合公司風氣」、「迎合多數決」等等似乎成為理所當然的一件事情。

3. 社群媒體的影響

  現代社群媒體放大了他人對我們的評價,根據 2020 年牛津大學的一項調查,超過 40% 的年輕人表示,社群平台上的負面評論會影響他們的情緒和自我認同。

課題分離的重要性

人際關係中的應用

  課題分離,能夠有效避免不必要的衝突。基於一個清楚的不負責原則,你不必在他人的意見中涉足過深,也不需為他人的情緒負責。

舉例說明

  例如,如果有人對你某事件的決定表示不滿,你需要做的是關注自己的邏輯和決定,而不是僅僅試圖滿足對方。這能增強自己與他人的關係界限,避免不應該的磨擦。

在朋友圈中的應用

  越要好的朋友,為了和諧,避免不必要的衝突,反而有時候會覺得吃虧也沒關係,而陷入「樂意幫忙卻過分承擔」的泥沼。運用課題分離的技巧,朋友的情緒或難題,是朋友的課題,他必須自己解決。而你的課題是:「你是否願意花時間聽他說?」,「你是否願意給予協助?」,這些決定權是在自己身上。

舉例說明

  試問:朋友聯繫我們,要求提供答案來解決他的個人問題。這件事是誰的課題?

  若參考「課題分離」的概念,「朋友如何解決問題」是朋友的課題,而你只需清楚自己是否願意給予協助。另一方面,如果朋友認為你的答案不好,那是他們需要面對和負責的課題。

在家庭中的應用:面對情緒勒索

  家庭中,情緒勒索是很常見的現象。然而,運用課題分離的技巧,可以幫助我們看清楚問題的本質。父母的傷心情緒是他們的課題,而我們的課題是如何在尊重他人的同時,堅持自己的選擇。

舉例說明

  例如,一位父母可能對孩子說:「如果你不聽我的話,我會很傷心。」這種話語中隱含了情緒操控,讓人感到心理壓力。具體來說,如果遇到這種情況,我們可以這樣回應:「我理解你的感受,但這是我認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。」這樣的回應既表達了尊重,也不將對方的情緒視為自己的責任,減少了心理負擔,避免陷入無效溝通。

工作場景中的實踐

  在工作上,課題分離最大的優勢是能多少解決遭遇「過度承擔」的情況。例如,你是一名組長,很多事務需要仰賴你的判斷與決策,因此必須有良好的職責界線,清楚劃分自己的職責。

舉例說明

  常見的狀況有,當下屬有處理不來的問題,需要你幫忙處理時,若運用課題分離的技巧,你必須優先判斷這件事情是否真的需要你主動出面解決。因為解決問題是下屬的課題,而你的課題是協助下屬完成任務,也就是提供建議。我們可以這樣回應:「關於這個問題,我可以建議你這樣處理,可以用方式1、2、3、4,那就請你判斷哪個處理方式較好,並執行。」這樣,下屬不僅可以養成為自己的事務負責的態度,學習如何解決類似問題,同時也釐清了你的職責界線,這就是課題分離。千萬不要因為下屬求助於你,你就主動幫他解決這個問題,長期下來,不僅會有「過度承擔」的問題,也會讓下屬習慣由上級解決問題。

如何練習課題分離,培養心理韌性

學會辨別課題

  每當面對壓力時,問自己:「這是誰的課題?」

  如果這件事的結果主要影響的是對方,那就讓對方承擔責任,而不是讓自己背負不必要的心理負擔,試著將責任分開,也就是課題分離。

接受「被討厭」是正常的

  根據日本心理學家岸見一郎的研究,人際關係的問題大多來自「過度在意他人想法」。

  事實上,無論你怎麼做,總會有人不喜歡你,這是無法避免的。因此,與其討好所有人,不如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人際關係,或是專注在自己面對重要關係的態度。

運用語言技巧劃清界限

  當別人試圖讓你承擔他們的課題時,可以用簡單的方式回應,例如:

  • 「我理解你的感受,但這件事應該由你決定。」
  • 「我尊重你的選擇,但這是我的立場。」
  • 「我理解你的擔憂,但是這件事應該由你主導。」

  這樣的表達既能保持禮貌,也能有效保護自己的心理界限。

運動與冥想提升心理韌性

  研究顯示,規律運動與冥想能有效降低焦慮,提升面對負面評價的耐受度。

  哈佛醫學院的研究發現,每週 3 次運動能降低 30% 的壓力感。而且,運動與冥想的當下會專注在自己身上,同時正式自己的感受,通常會補充正向的能量。

結論-忠於自己

「真正的自由,是不再尋求他人的認可。」

--阿德勒

  課題分離是一種強大的人際關係工具,它幫助我們釐清責任,減少無謂的心理壓力。當我們能夠明確區分自己的課題與他人的課題時,就能夠更自在地做自己,而不會過度擔憂他人的評價。正如阿德勒所說:「真正的自由,是不再尋求他人的認可。」